抢占营销入口,帮您低成本获取更多有效客户!效果营销首席品牌顾问:多年来一直专注企业线上效果营销研究!
抢占营销入口,帮您低成本获取更多有效客户!
效果营销首席品牌顾问:多年来一直专注企业线上效果营销研究!
心系乡村,情暖夕阳:为孤寡老人构筑心灵港湾与生活屏障

  • 发布时间:2025-08-18    
  • 2025年8月12日至8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帆启程,筑梦远航”实践队深入山东省威海市临港区白鹿屯村,开展为期七天的孤寡老人心理服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通过心理疏导、卫生帮扶、广播宣传等创新形式,为60余位孤寡老人提供精准化心理支持与生活援助,以专业力量赋能乡村养老服务。 

    破冰行动:用专业工具叩开老人心门

    “王奶奶,您画中的小鸟为什么总朝着窗外飞?”在心理测评现场,队员蹲在68岁的王永爱老人身旁轻声询问。老人沉默片刻后哽咽道:“那是想我远在上海的孙子……”这幅用蜡笔涂抹的简笔画,成为实践队员们破解老人心理防线的关键线索。

    区别于传统问卷调研,实践队创新采用“绘画投射+表达沟通+行为观察”的复合评估体系。在村支书肖芝梅的协助下,队员们发现独居老人普遍存在情感表达障碍,即68%的受访者拒绝直接谈论孤独感,却通过画作、家居布置等细节流露真实情绪。 

    下载.png

    图为实践队员上门了解情况

    基于评估结果,实践队将服务对象细分为“创伤后应激型”“社交退缩型”等五类群体,量身定制干预方案。针对因丧偶陷入抑郁的孙建萍老人,队员们运用“生命线”技术引导其重构人生叙事,并协调村卫生站建立定期随访机制。

    精准施策:从“大水漫灌”到“滴灌式”帮扶

    “清洁家园”行动中,队员们发现一位82岁的老人将儿子寄来的新棉被锁在木箱里。“舍不得用,等过年孩子们回来再盖”,老人摩挲着箱扣的动作,让队员们意识到卫生帮扶不能止于表面清洁。 

    02.png

    图为实践队队员帮助打扫院子

    实践队随即调整策略,将23户帮扶对象分为“自理型”“半失能型”“失能型”三个层级。对于“自理型”老人,队员们重点开展“物品活化”工作,协助整理出闲置衣物捐赠给村互助站,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拍摄生活视频发给子女。而在半失能的老人家中,队员们不仅休整了地面台阶不平整之处,还录制了分步骤的康复训练视频,同步推送给其在外务工的子女。

    这种精准化服务带来显著改变。据村支书肖芝梅的记录,实践队离开时,老人们的日均活动量提升40%,12位此前长时间待在家中的老人开始参与村广场舞活动。

    声波疗愈:让心理关怀突破空间限制

    实践队员利用广播,设置了心理电台——“心灵之声” 。广播内容设计暗含巧思,包括“往事回响”“解忧杂货铺”银龄课堂”三个栏目,邀请老人讲述人生故事,并由心理学专业的实践队员在老师指导下解答情感困惑,同时传授手机使用和防诈骗等实用技能。为增强互动性,实践队还设立“心愿信箱”和“心愿走廊”,累计收到老人心愿诉求47条,其中32条诉求得到即时回应。 

    03.png

    图为实践队员对老人的诉求进行详细化沟通和帮助

    这种创新传播模式产生涟漪效应。66岁的王永红大妈在诉求中写道:“听了广播里教的和子女视频的技巧,我现在每周能和孙女‘见面’三次。”更令队员们惊喜的是,10位老人主动报名成为广播员,形成可持续的本土化服务力量。

    长效赋能:留下带不走的“心理服务队”

    实践队与白鹿屯村构建起了“高校-村委-家庭”三级联动机制。首批培训的5名“心理护航员”正式上岗,他们中有大学生和热心村民,经过系统培训已掌握基础心理评估与危机干预技能。实践队还留下“心理服务工具包”,包含测评量表、放松音乐U盘和应急联络卡,确保服务延续性。

    这场跨越城乡的心理对话,不仅为村里的孤寡老人筑起了抵御孤独的温暖防线,更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刻写下青年担当的生动注脚。当城市与乡村的心理鸿沟被专业力量架桥铺路,当代大学生用心理学知识解构“空巢之痛”的实践,既是对“健康中国”战略中老年心理服务体系的微观探索,也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号召的青春回应。队员们在田间地头读懂了“老有所依”的深层命题——物质帮扶终有尽时,唯有以专业素养培育乡村内生心理服务力量,方能让温暖持续流动。这场实践教会年轻人的,不仅是如何将实验室里的心理量表转化为老人眼里的光,更是如何在时代命题中找准青年坐标,让个人成长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通讯员 王钰)

     


    提交您的需求

    想营销出效果欢迎填写填写需求或发送合作邮件至:kf@pengyushidai.com

    *
    *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