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接力红色薪火:湖南工商大学学子对话杨花村 “五老” 悟担当
- 发布时间:2025-07-13
-
2025年7月12日,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红芯智绘”党建宣讲团赴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杨花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老党员、老战士、老教师等 “五老” 代表,聆听奋斗故事,感悟红色精神,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
老党员杨端煌——把党徽戴在胸前,更要扛在肩上
“当兵是保家卫国,入党是服务人民。”86岁的杨端煌老人坐在自家堂屋的竹凳上,向实践队员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有着50多年党龄的他,曾亲历计划生育时期的基层工作,白天在办公室工作,夜晚挨家挨户宣讲政策,用朴实的话语转变村民 “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那时候有些村民不理解,挨骂、被推搡是常事,但看到现在孩子们能安心读书,家家户户日子越过越红火,就觉得那时候的坚持值了。”杨端煌老人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始终认为,党员的身份意味着责任与担当。他勉励队员们,要将党徽佩戴在胸前,更要扛在肩上,真正做到“让老百姓信得过、靠得住”。这位老人用朴素的语言,道出基层党建工作的“真功夫”——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干群众盼得见的事。
图为队伍对老党员杨端煌进行采访 向明杰供图
老战士刘辉全——军营里的“较真”,成了岗位上的坚守
“军营教给我的‘较真’,后来都派上了用场。”1969年退伍的刘辉全老人,将部队里养成的“较真”劲儿带到了汽车修理岗位上。有着50多年党龄的他,是村里少有的“老战士、老党员”双重身份代表。
转业后从事汽车修理工作的他,始终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别人以为修车是简单粗活,但我一直按当兵那套标准来——螺丝差半圈都不行,就像练刺杀,一毫米都不能错。”刘辉全老人说,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干一行、爱一行,这便是对国家最好的贡献。望着如今鳞次栉比、车辆穿梭的村景,他感慨万分:“修车不是护机器,是护生活。国家强了,咱扳手也拧得更有劲。”
交流中,他多次向队员们强调“踏实”二字:“年轻人别怕吃苦,机器坏了能修,人懒了就没救。干一行、爱一行,把本分事干出样子,就是爱国。”他的肺腑之言,道出了许多退役军人转业后始终坚守的信仰本色——岗位不同,初心不改;服装变了,使命依然。
图为队伍对老战士刘辉全进行采访 向明杰供图
老教师刘良辰——教鞭是工具,信仰是明灯
“我的教鞭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党龄50余年的刘良辰老人,用半生时间坚守乡村讲台,是杨花村群众眼中的“燃灯人”。退休后,他仍在村里的“杨花书院”发挥余热,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讲台就是我的阵地,要教出对国家有用的人。” 刘良辰说这话时,眼角的皱纹里都带着笑意。他提到的得意门生中,有穿上白大褂的医生,有摆弄机器的工程师,还有回村当支书的刘良洪。
提到刘良洪时,老人的声音亮了几分:“他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回来以后办了教育基金,还让我去做财务和秘书长,一起把‘杨花书院’建起来。书院成了村里的文化高地,是我们党组织的另一个‘课堂’。”
对着现场的年轻教师和队员们,他嘱咐:“讲台是磨人的地方,也是养人的地方。孩子们,你们笔下的字、脑里的理,将来都得变成脚下的力量。”这些朴实的话语让同行的队员们深有感触:“教育不是单向输出,是像刘老师这样,把自己活成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路。”
图为队伍对老教师刘良辰进行采访 向明杰供图
青春作答:在岁月故事里接过红色接力棒
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一直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双线并行的实践路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此次 “红芯智绘” 党建宣讲团的三下乡活动,正是学院“特色思政课”的生动实践。
尽管三位老党员身份不同、岗位各异,但他们共同的标签是“信仰坚定、为党奉献、无怨无悔”。他们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青年一代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五老’的故事是有温度的教材,是最生动的党课。” 实践队员们在交流中纷纷表示,通过与“五老”的对话,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们表示,将把 “五老”的精神传承下去,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让红色基因在青春的奋斗中不断延续。(通讯员吴倩 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