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子会长大 ——广德实践里的传承故事
- 发布时间:2025-07-26
-
七月的风卷着暑气,钻进高铁的车窗。五座的车厢里,队友们的笑声混着高铁轨道的哐当声,我捏着笔记本的边角,看窗外的田埂渐次后退——12号这天,我们“寻脉筑梦”实践队就这样踏上了广德的土地。
安顿好行李后,我们坐上了前往英烈山的车,随着窗外景色的不断变换,英烈山纪念馆的轮廓在群山里渐显。纪念馆的门推开时,两层楼高的英雄赋映入眼帘,红色的背景下映衬着金色的字迹,震撼壮烈。展厅里的灯光偏暗,史料照片在玻璃柜下泛着旧光,直到看见墙壁上“陈秋华烈士”的照片和名字,我的脚步猛地顿住。照片上的他不过三十岁,笑起来眼角有浅浅的纹。“30岁,短暂得如同天边滑过的流星,然而,就是这颗流星在他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一道道永恒的光芒......”。2006年那架失事的空警-200预警机,连同这位校友的生命,把“航空报国”四个字刻成了具象的重量。
展柜中烈士的遗物与空警 - 200 预警机失事的史料静静陈列,透过泛黄的资料页清晰浮现。照片里的他们眼神明亮,资料中记载的从学生时期的刻苦学习到成为飞行员后的坚守,字字都透着对使命的担当。凝视着 “航空报国” 的展区主题,合肥工业大学 “厚德、笃学、崇实、尚新” 的校训忽然在脑海中愈发清晰 ——“厚德” 是他们用生命守护责任的底色,“笃学” 是他们从校园到蓝天始终秉持的钻研精神,“崇实” 是他们驾驶战机时严谨细致的态度,“尚新” 则藏在他们对个人使命与责任的不懈探索里。前辈们以校训为指引投身于国家建设的身影,与陈秋华烈士践行使命的壮举在此刻交相辉映,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校训从不是抽象的标语,而是一代代工大人用行动铸就的精神内核。在默哀的寂静中,馆内的钟摆敲了三下,蝉鸣从窗外挤进来,却盖不住队友们压抑的呼吸。转身时,没人说话,但我们都懂,有些东西已经融进了血脉。
转天的阳光社会服务中心,教室的风扇转得慢悠悠。孩子们的书包堆在墙角,像堆着一摞摞期待。“小小工程师”课上,折成三角形的纸牌层层咬合,反复调试之后,竟搭成一座能托住三块橡皮的“桥”,当手脱离“桥”的那瞬间,物理课本上抽象的力学概念,突然有了温度。“探索气压奥秘”的课堂更像场热闹的派对,我们教孩子们折吸管火箭,将卡纸卷成筒,利用吸管当发射器。孩子们试着对着火箭吹了口气,火箭“嗖”地掠过讲台,撞在天花板上。有的小孩成双成对,竟开始比赛看谁的火箭飞的更高,“看!我的更高!以后我要造出飞的比这还高的真正的火箭!”一个小孩喊着,小脸涨得通红,周围的孩子跟着起哄,笑声震得风扇都像晃了晃。孩童的玩笑看似微不足道,但看着那些举着火箭的小手,突然想到工业报国从从不是遥远的口号,是此刻藏在孩童笑声中的种子,此刻正悄悄往外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晨光,把校史展板照得透亮。我们率先打开合工大的校史长卷,给孩子们讲合工大的故事:从最早的机床车间,到如今的科研成果,孩子们的眼中燃起对知识殿堂的向往。“直升飞机的奥秘”课堂上,队友举起彩纸。裁剪、折纸、用吸管夹住,订书机“咔嗒”一响,一个个竹蜻蜓就在孩子们灵巧的小手中制作完成了。伴随着竹蜻蜓一个个飞向空中,我在这手工的乐趣中阐述着旋翼转动的原理“看,竹蜻蜓倾斜时会往侧边跑,直升机就是这样转弯的。”我指着手里的竹蜻蜓,当它转动起来后,旋翼转动的风拂过孩童的脸颊,我补充道“就像你们的梦想,稍微调整方向,就能飞得更远。”孩童们听了,兴高采烈,更迫不及待地向我们询问着直升飞机的构造与飞行原理。
最后一日的桃李小课堂之上,塑料瓶盖、木板和棉线在桌上摊开。"小手拼机械,玩转大科学"的横幅之下,孩子们围了上来,在我们的指导下开始制作简易小车。当一辆简易的小车在我们手中诞生时,周围的孩子涌了过来,指着小车叽叽喳喳,小车缓缓开动,孩童们的欢呼声热烈沸腾。这堂具象化的实践课,深植于童真心灵,为孩童们内心工业报国的种子给予灌溉。
离开广德那天,高铁缓缓启动。四天的时光像场梦:英烈山纪念馆的沉默,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模样,还有那句“造出真正的火箭”的誓言。
原来有些传承从不用大声说。它是陈秋华烈士日志里的笔迹,是孩子们眼里的光,是我们把知识变成纸牌桥、吸管火箭、竹蜻蜓的瞬间。我们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广德土地上写下“传承”与“希望”。车窗外,广德的丘陵在暮色里淡成剪影,我知道,我们播种在孩童内心工业报国的种子,终会在某天,长成比山还高的模样。(作者:黄翔)
- 上一篇:缅怀校友英烈,传承报国精神。 ——赴广德市英烈山纪念馆
- 下一篇:广德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