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营销入口,帮您低成本获取更多有效客户!效果营销首席品牌顾问:多年来一直专注企业线上效果营销研究!
抢占营销入口,帮您低成本获取更多有效客户!
效果营销首席品牌顾问:多年来一直专注企业线上效果营销研究!
探秘神农荆楚行,同心助力生态兴:华中农业大学生科院实践小组探秘神农架,书写生态振兴答卷

  • 发布时间:2025-08-17    
  • 2025年7月24日至7月30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社会实践小组以“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为契机,深入神农架林区松柏镇红花朵村,围绕中蜂产业、濒危物种保护与生态旅游转化开展调研。 

    “甜蜜引擎”:中蜂产业的生态溢价

    红花朵村曾因山路崎岖陷入贫困,但当地依托“华中中蜂”特有亚种开发,破解了传统农产品外销难题,让红花朵村的发展有了转机。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的中蜂产业,实践小组通过走访蜂农家庭与养殖基地,观察并初步了解了蜂农采用的巢脾加固技术,以及国家电网物联网设备的使用。随后队员们进一步来到蜜蜂博物馆,在与专业人士的沟通中系统学习了中蜂养殖中已采用的的现代技术应用与历史。 

    1.png

    实践团队队员罗一鸣和李治良于蜜蜂博物馆学习 孙一钊摄 

    在此期间,小组成员也记录下单村年销售破百万,带动32名青年返乡创业的成果,并在报告中提到:“中蜂产业的案例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了‘生态保护—产品溢价—农民增收’的闭环逻辑。” 

    庙台槭野化背后的科技突围

    在海拔1800米的崖壁间,实践小组见到了全球仅存的56株野生庙台槭之一,并决定以此物种的断代危机为题,开展进一步的实践。 

    2.png

    实践团队队员程锐在神农天池调查庙台槭生长情况 李治良摄 

    实践小组成员分别前往神农架各处景区进行调研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已开展的野外生态保护措施。与此同时通过与林业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队员们进一步掌握了物种保护技术细节,如采用沙藏法配合分层苗床育苗技术的方法破除种子休眠,让出苗率提升至50%。在育苗基地,队员们看到了1.2万株人工幼苗的生长监测数据,看到了这些植株在科技的引领下以100%的成活率,回归山林。

    “科技是濒危物种最后的诺亚方舟。”——实践团成员,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科2301孙一钊手记

    3.png

    华中农业大学伍玉鹏老师为实践团队队员讲解野外生态保护措施 李治良摄

    慢城IP激活全域旅游基因

     松柏镇“国际慢城”品牌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同时也成为了小组调研的重点。 

    在巴桃园景区,有多座嵌在冷杉林间的白色小屋,那便是红花朵村新晋网红住宿;“胶囊小屋”。融合植物图谱、感应灯等元素的小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在这里小组组员累计对20名游客进行了访谈,其中85%的受访者愿意为生态体验支付溢价。同时队员们通过仪器记录了附近的负氧离子浓度:27.6万/cm³,相当于城市公园的50倍。 

    4.png

    实践团队队员孙一钊、罗一鸣参观巴桃园银色小屋“网红住宿” 李治良摄 

    此外,小组成员也向各类游客,旅游从业及管理者,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发放了网络调查问卷,并以线下采访为辅,累计完成5份有关当地对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调研报告。报告中的数据不仅揭示了“国际慢城”IP的核心竞争力-生态优势,也显示了目前乡村发展与生态保护利用的前进仍有一定阻力。 

    5.png

    实践团队队员孙一钊在巴桃园采访游客 李治良摄 

    实践有果,躬行不止

    在实践后期,针对实践经历及调研结果,小组成员为固化实践成果,于红花朵村开展宣讲会,并着重提出“电商助农培训计划”“生态保护积分制”等青年方案,为发展提供青年智力。

    6.png 

    实践团队队员李治良开展实践讲座 孙一钊摄 

    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让“两山”理念从课本走向现实:“我们不仅记录了物种复活故事,更看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无限可能。守护生态资本,叩开共富之门——这是生科学子对‘强农兴邦’的最好诠释。” 



    提交您的需求

    想营销出效果欢迎填写填写需求或发送合作邮件至:kf@pengyushidai.com

    *
    *

    立即提交